强制拆迁
镇政府强拆被判违法:法院如何界定拆迁程序违法?
更新时间:6 天前阅读:

2025年,随着《行政诉讼法》修订实施,行政机关拆迁行为合法性审查趋严。内蒙古自治区某镇政府因未履行法定程序强制拆除居民房屋,被法院判决确认违法。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与最新法规,解析法院认定强拆违法的三大核心依据。

一、程序违法:未履行“先补偿后搬迁”原则

典型案例:内蒙古某镇政府强拆

2024年8月,某镇政府以“重大事故隐患”为由,强制拆除居民李某房屋。行政复议机关通过函询交通运输部,确认镇政府引用的《道路运输企业和城市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》第三条第一款不适用于本案,最终撤销50件同类处罚。

法院判决要点:

补偿前置程序缺失:根据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》第二十七条,拆迁必须“先补偿、后搬迁”。镇政府未与李某达成补偿协议即强拆,违反法定程序。

听证权利剥夺:依据《行政处罚法》第六十三条,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前,应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。镇政府未履行听证程序,构成程序违法。

二、实体违法:滥用职权与证据不足

司法实践中的常见违法情形

超越职权范围:

根据《城乡规划法》第六十八条,只有县级以上政府方可责令有关部门强制拆除。镇政府无权直接实施强拆,需向法院申请司法强拆。

案例:2025年北京朝阳区案例中,街道办事处自行强拆被法院确认越权,判决赔偿损失。

证据链条断裂:

《行政诉讼法》第三十四条要求被告对行政行为合法性负举证责任。镇政府若无法提供房屋评估报告、补偿方案公示等证据,将承担败诉风险。

案例:河北孙先生案中,法院因区政府未提交强拆合法证据,直接认定行为违法。

三、法律后果:行政赔偿与责任追究

赔偿范围与标准

直接损失赔偿:

房屋价值按强拆时周边类似房地产市场价计算(参考《国家赔偿法》第三十六条)。

室内物品损失需由行政机关举证,超出市场价部分不予支持(如2025年江苏案例中,法院仅支持合理范围内的家具赔偿)。

责任人员追责:

根据《监察法》,滥用职权导致强拆违法的公职人员可能面临政务处分,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。

结论

2025年司法实践强化对行政强拆的程序审查,镇政府强拆被判违法多因未履行补偿前置、听证告知等义务。被拆迁人应注重保留现场视频、公告照片等证据,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维权。行政机关则需严格遵循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原则,避免程序瑕疵导致败诉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咨询热线
/ support hotline
400-8816-088

地址: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

地铁线路: 2号线北京站B(东北)口出,1号线C(西南)口出

公交线路: 1路、52路、142路8站北京站口东站下车;20路北京站东站下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