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制拆迁
强拆危机应对全攻略:从证据固定到法律维权的五步法则
更新时间:12 小时前阅读:

2025年,南京市江宁区某村民在宅基地上加建三层楼房,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。镇政府依据《城乡规划法》第六十五条作出《限期拆除决定书》,但村民认为房屋用于自住且符合分户条件,拒绝拆除。经行政诉讼,法院判决撤销拆除决定,理由是“符合分户条件的唯一住房可暂缓拆除”。这一案例揭示了强拆纠纷的核心争议:违建认定标准与权利救济的平衡。本文将从强拆应对、法律救济及实务操作三方面,解析如何化解强拆危机。

一、强拆发生时的紧急应对措施

1. 保护人身安全,避免正面冲突

强拆现场往往伴随冲突风险。被拆迁人需牢记:

切勿以暴力阻止强拆,否则可能涉嫌妨碍公务罪;

迅速转移家中现金、贵重物品及重要文件;

提前将老人、儿童撤离至安全区域。

2. 固定证据:用镜头记录违法事实

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。被拆迁人需:

使用手机或隐蔽摄像头拍摄强拆全过程,重点记录强拆指挥官、车辆信息及房屋损毁情况;

邀请邻居或亲友协助取证,形成多角度证据链;

立即报警并要求警方出具《受案回执》,记录出警时间、警员信息及现场情况。

案例分析:2025年常州市某居民因未保留强拆现场视频,在行政诉讼中因证据不足败诉。法院认为,视频是证明强拆主体及程序违法的核心证据,缺失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。

二、强拆后的法律救济途径

1. 申请政府信息公开,核查拆迁合法性

若怀疑强拆违法,被拆迁人可向拆迁方申请信息公开,要求提供以下文件:

征收决定、补偿方案及评估报告;

强制执行裁定书及送达回证;

拆迁方资质证明及执法人员证件。

案例分析:2025年镇江市某企业通过申请信息公开,发现拆迁方未取得法院强制执行裁定,最终以“程序违法”为由提起行政诉讼,法院判决确认强拆行为无效并赔偿损失200万元。

2. 提起行政复议:对违法行政行为的“第一次审查”

被拆迁人可在60日内向上一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,要求:

撤销违法征收决定或补偿方案;

确认强拆行为违法并赔偿损失;

责令拆迁方重新作出合法行政行为。

典型案例:2025年苏州市某居民认为补偿标准过低,复议机关依据《条例》第十七条,判决拆迁方补充评估装修损失并增加补偿款30万元。

3. 提起行政诉讼:司法审查的终极救济

若复议未果,被拆迁人可在6个月内向法院起诉。诉讼需注意以下要点:

被告确定:以作出征收决定的市、县级政府为被告;

诉讼请求:可要求撤销违法征收决定、确认强拆行为违法或赔偿损失;

赔偿范围:包括房屋价值损失、屋内物品损失及临时安置费。

案例分析:2025年南京市某养殖场主张拆迁方未考虑畜禽转运损失,法院依据《条例》第二十三条,判决拆迁方补偿畜禽损失及临时安置费共计85万元。

三、实务操作建议:从预防到应对的全流程管理

事前预防:

建房前咨询当地自然资源、农业农村部门,确认用地性质与审批流程;

保留审批文件、缴费凭证等证据,避免“未批先建”风险;

严格控制建筑面积与高度,避免超标。

事中应对:

收到《限期拆除通知书》后,立即停止施工并咨询律师;

申请听证或复议,提交证据证明房屋符合分户条件、唯一住房等例外情形;

若面临强拆,全程录音录像,记录执法人员身份、车辆信息。

事后救济:

对强拆行为提起行政诉讼,主张国家赔偿(包括房屋损失、物品损毁等);

若房屋被拆后无处居住,可申请临时安置补助;

通过媒体监督或信访渠道,推动问题解决。

结语

拆迁纠纷与强拆危机的化解,需兼顾法律刚性与人情温度。对拆迁方而言,程序合法与补偿合理是避免纠纷的关键;对被拆迁方而言,合规建设与及时救济是维护权益的底线。在法治社会背景下,唯有以法律为尺、以证据为盾,方能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咨询热线
/ support hotline
400-8816-088

地址: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

地铁线路: 2号线北京站B(东北)口出,1号线C(西南)口出

公交线路: 1路、52路、142路8站北京站口东站下车;20路北京站东站下车